简体 | 繁體
 
...
 
搏击高原的雄鹰
2014年10月11日 16:43 访问次数: 作者: 赵军华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愈之强烈,资源的“瓶颈约束”也越加凸显。国家在确定立足国内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原则的同时,将目光锁定在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欠发达的西部省份。2012年底院长果断决定把内生动力的触角伸向青藏高原。

然而,要在青海占领“一隅”谈何容易!关心单位形势、留心院网站的各位应该不会忘记这样一串文字“在2014年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申报中,全国有118家地勘单位共申报了616个项目,在616个项目中选出151个项目作为2014年开展项目。在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面前,最终我院申报的‘青海省祁连县头龙沟金多金属矿预查’成功进入第一批2014年度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计划项目之列。”这段文字的背后是何等坚固的“堡垒”,攻破之难度可想而知!

关于山水公司走出省内、直面青海,我前翻院网站“一线传真”栏目,进行了如下罗列组合:2013年7月“我院青海办事处正式成立并取得成效”。同年9月伴随着“征鼓敲响”有了“地矿二院挺进青藏高原纪实”。2014年2月“我院首次成功申报2014年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同年3月“我院承担的‘青海省祁连县头龙沟金多金属矿预查项目’设计通过评审”。4月“我院又成功申报一个2014年青海省地勘基金项目”。5月“我院承担的青海省化隆县南宁沟-俄博峡稀土矿预查项目设计通过评审”、“我院青海分公司各项目部野外工作进展顺利”。6月“青海头龙沟金矿预查项目部积极应对地震灾害”。7月“青海省都兰县布洛沟矿区工作纪实”之后又有“在青海遭遇冰雹”。8月迎来“青海省地调局专家组赴我项目矿区进行中期质量检查”。9月“我们在高原——青海南宁沟稀土矿预查项目工作纪实”与大家见面。

综上,这一串串平实的文字可以高度概括山水公司将士走出中原、挺进西部的履履艰辛……

2013年新春伊始,在经历了近八个月坚苦卓绝的努力后,山水公司终于实现了在青海 “争取一年上项目”的第一步构想。用山水公司副经理王子刚的话说:康工为了能在青海“立住脚”,花费了他全部的心思!那天,子刚给我讲了他和张金星等亲眼目睹康经理的一幕:去年八月底,康工在青海接到了妻子的电话。简单而朴实的妻子在他外出期间能打来电话着实让他感到意外和欣喜。然而,电话那边传来的却是妻子的抽泣声,他不禁心头一紧。原来是他家的户口不在学区,女儿在郑大附小没报上名,眼看就要开学了,孩子上学的事没有着落。当听到带着哭腔儿的妻子质问他这当爹的管不管时!下属们听到他以少有的温存口吻连声道歉说:“管。管! 你放心!我明天就回去。咱宝宝一定不会没学上!”在场的几个人都会意地笑了。也许正是这一幕留给了年轻人太多的感慨和太深的印象。

 有故事的“才子”

2008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商丘小伙郭景会,除有着豫东人特有的机敏、热情和健谈外,还有着他们中间没有的善思和能写。在近些年接收的学生中,小郭文稿的“见面率”很高,所以权且称之为“才子”。更重要的是,自参加工作五年以来,他一直在山水公司干主业,而且干得挺出彩。做技术工作的年轻人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行政职务上的提拔,应该是有些“故事”的。故事之一是,自他来到单位就开始了财政项目的“紧”和市场项目的“难”!作为“后来者”要有勇气居“上”。所以从项目的运作准备到参与拿下、从各项工作的亲自上手到最终完成,他都不曾放过。他要用心地从前辈那里拚命汲取“养份”,来实现和展示自己的价值。所有这些也就让他在平日里、在大家的心目中多了几分的“与众不同”。

故事之二是他在两个月前写的一文中曾这样描述“8月4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却发生了一件让我们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还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因为故事太长,所以我在这里只能简要讲述:像每一天一样,青海项目组按前一天晚上设计的填图路线计划,郭景会等四人分成两组到地处昆仑山脉支脉海拔平均5000多米的布尔汗布达山深处。他这个组负责完成当天在工作区最南边界,海拔最高、地形最陡、路线最长的填图任务。在青藏高原,最大的困难和危险就是缺氧,一公里的路程就是“天路”。在悬崖峭壁下,到处都是风化松散的岩石,每抬一次脚,每松一次手,都面临着生死考验。小郭和宫程冒着坠崖的生命危险,手脚并用地爬了六个多小时才到达当天设计路线的第一个点位。为了赶进度,他俩竟然没有了时间概念。到晚上八点多,当天的工作圆满完成。可怎么返回?!马上天黑,按原路时间不允许且危险。只能在山上过夜。在没有任何装备、“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山上寒气四起。两个人不敢睡,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可天又突然下起雨来。两个人冒雨连滚带爬地下到山底,已经是次日中午12点多了。当看到王滑冰喊来村里好几个人正准备上山寻找他们时,失联36小时的两个人忘掉了寒冷、饥饿、疲惫和恐惧,两行热泪盈眶而出……

这就是郭景会为争取项目工作进度,在脚部有伤情况下,依然和宫程去完成项目上最艰苦、路程最远填图工作被困大山一整夜,回来后自嘲是住过一夜“高山宾馆”与狼豹为伍的故事梗概。故事从来都是属于乐于在故事中寻找自己方位的人!

他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

1982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黄河水利水电学院,一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地质口,经过半年的主专业转岗培训加之天生勤奋好学,很快便成了业务骨干的张金星,去年成了山水公司挺进青藏高原的主力。2014年初春,院进行机构调整,成立了承担财政项目的地质勘查分院。此时,各公司根据需要也在调整人员,本来有机会重新选择的他,毫不动摇地留在了他为之付出了八个月艰苦跋涉的青海项目部。记得有一次我去他们办公室和他聊起这事儿,他非常平静而淡然地说:“毕竟还年轻,服从需要吧。”我默默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虽然彼此接触并不多,但我能从他真诚的微笑中看到他内心那种执着,也能从他温和的性情中感觉出他身上所具有的一份坚毅和果敢。走出他办公室时,我还想起了曾经听他领导说过,前年金星还放弃过一次进机关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工作的机会。

今年4月27日“头龙沟项目设计要开评审会”项目下达,28号启程,29号评审设计。这对张金星来说好似“军令如山、刻不容缓”。然而此时,母亲还住在医院。怎么办?金星甚至连想都没想就抓起电话打给妻子:行程和任务已定,他必须得走!妻子告诉他孩子这两天也在发烧,想叫他给领导说说家里的情况,看能否换其他人去。可金星竟然态度强硬地说:“票都已经买好了。谁都不用说了,叫领导知道那是给领导徒增烦恼!”紧接着,他听到了妻子在电话那端的报怨:“你妈住院你还不伺候呢,要是我妈有病就更别想了!”这句话,仿佛是被他当时那颗愧疚的心有意地给录了音。之后时常被一些情景按下而自由地播放。

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作业,最大的困难就是高原缺氧反应。每上一步,人都要大口喘气;每向前走一段路,都要花费比在平原多三到五倍的时间。地质队员从来就不惧怕高山!而当他们面对从海拔3700米往4320米上爬时,那种艰难无法想像。 “早穿棉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是对青藏高原夏季气候状况的真实描绘。七月里的一天中午,张金星带着项目上聘用的马立峰像往日一样地工作。两个人慢慢地拉开了距离,平时也常这样,所以马立峰也没在意。又过了一会,他感觉不对,猛一回头,只见金星瘫坐在地上,目无表情、脸色铁青,对他的呼喊已没了反应。大家事后才知道,早上出发时,金星就感觉不适,他谁也没说。项目上的领导至今说起来还感到后怕:假如小张身边没人或是双方离得太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假如金星在站立或行走时突然昏迷跌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年轻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行动和默默无闻的甘愿付出。

 一个老同志和两个小伙子

56年出生,前年就已经抱上了孙子的宫程,是青海项目部年龄最大的“长者”。临西征前的头十天,他到我们办公室“口若悬河”了一番。我夸奖他这么一把岁数的人了,还能在“世界屋脊”上一显身手。他颇为得意地说:“这得靠平时长期不断的‘坚持’。比如吃红烧肉吧,做得再好吃,我也就是三块。吃多了就是给肠胃增加负担。”听了这话,我感觉他这人还真够睿智。听项目上的领导说,今年八月七日,他突然接到家人告诉他老父亲去世的电话。自苦忠孝难以两全,他顿时哽咽地说不出话来。领导马上给他订了回郑的机票。宫程深知项目上人手少、工作多、任务重。因此,办完父亲的后事,他就哭着赶了回来。当项目上的队友们看着回家奔丧连来带去只用了四五天就出现在他们眼前的这位老同志,无不为之感动。

何铖,是地质大院里长成的第三代地质人。也是高原项目部最年轻的队员之一。从小就懂事听话的小何五年前学了地质找矿专业,前年就被招聘到队上。刚参加工作那年被分配在一分公司。他在洛宁当过钻机编录、在博爱干过槽探施工。自从去年山水公司拿下青海项目后,何铖就首当其冲地被选中,成了高原上的一支雏鹰。他给大家最深的印象就是说话不多、干活儿不少,且勤快、踏实。在青海项目部,每当领导给各组分配任务时,小伙子总是会说:“把最高的山、最远的路交给我吧。”有队友心疼地说:“你每次可都是海拔5300米以上啊!总这样受得了吗?”只见何铖憨厚地笑着答道:“行。年轻人没问题!”又有队友给他加油鼓劲儿说:“就是。年轻人得往前跑。”时尚话说“山高人为峰。”大家知道吗?在青藏高原,海拔5318米——二院工作新高度已经诞生。

李中华,是一个我们还并不熟悉的名子。小伙子89年出生。是2013年中国石油大学矿物岩石与矿床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报到后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山水公司青海项目部时,二话没说就愉快地接受了去高原工作的任务。我从副经理王子刚那儿了解到,青海项目部连正式带招聘一共就10个人。就是10个人负责完成我院在青海承揽的所有工作任务。根据工作需要,10个人往往得分成四、五摊儿。最忙时,是六处工作同时进行。如此,最紧张时,每个组划不到两个人。不得已,只能统筹安排“打穿插”。而每逢此时,李中华总是一马当先。论专业、论年龄、论身体条件,他认为自己都必须是第一个穿梭在都兰——祁连——化隆之间的人。

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几个非常熟悉的面容:首次征战几内亚先头小分队五勇士之一的王光耀、永远都是一副谦和模样的好人杨怀辉、只要是收队每周都搭院班车回焦作约会女朋友的四川后生王滑冰……

我没有深入青海去切身感受他们在昆仑山上那一次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但我将铭记青海项目组张金星、郭景会、宫程、张学军、王滑冰、何铖、李中华、纵瑞、刘志如、王光耀这十位勇士的名子。因为在我们二院人心中,他们就是10支振翅高飞、搏击长空的高原雄鹰!

我由此想到了我们长期、长年工作在非洲几内亚和坦桑尼亚的弟兄!正是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男人们用自己常流在内心——对亲人思念的泪水,浇灌着单位不断发展壮大的这片热土、用对家庭愧疚中所迸发出的力量支撑着地矿二院这座大厦不被风雨侵蚀……

此刻,我想引吭高歌、也想放声高唱:在青藏高原和东、西非的我的兄弟姐妹们,还有在那里工作的——我们的孩子们,请接受你们“后方”的、我们大家的——最真诚的礼赞!

河南省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21-202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56号 电话:0371-55156812 传真:0371-55156812
网站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7769号-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27 08: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