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改革不落实就会落空
2019年05月07日 10:03 访问次数: 作者: 院纪委摘录

        变者,天道。僵则死,变则通,古今一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不仅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更是青史留名的改革家。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史称“熙宁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后又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此次变法,规划不可谓不系统,从经济到军事,从政治到科举,细密周详,法良意美。上层不可谓不支持,神宗曾动情地说:“卿可以辅佐朕,共同达到尧舜之道”,君臣二人密谈甚欢,非常投机。态度不可谓不坚决,王安石坚定地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然而,随着朝廷更迭、王安石离世,变法仍以失败告终。分析原因,除了遭到皇亲国戚和保守派联合反对、“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丧失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执行中落空甚至出现偏差,导致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
  以“青苗法”为例。此法旨在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改变旧制中“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的呆板做法,灵活地将“国家储粮”折算为本钱,以20%税率贷给“弱势群体”。此举可谓利国利民,“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可是,一些官员在执行过程中,担心百姓还不起款和息,不予借贷。同时,为了完成放贷任务,又强行贷给商人,造成需与求背离。有的不法官员还上下其手,擅提利率,从中谋利,并捏造群众“欢呼感德”的假象蒙蔽朝廷。
  其他方面,政府要抑制私商,一些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一些官员就拼命敛钱。可以说,无论哪种措施,动机多么美好,执行不力或假公济私,都会让变革“停车”乃至“翻车”。
  与此相对,23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之所以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被谭嗣同称之为“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被毛泽东赞之为“百代都行秦政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徙木立信”,狠抓落实。
  展开历史卷轴,从春秋管仲改革到魏国李悝变法,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无论成功推行、载入史册,还是令而不行、无疾而终,都可以从“落实”上找到经验或教训,正所谓:“天下事,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
  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改革开放40年来,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东北振兴、雄安扬波……这些历史性步伐的迈出、历史性突破的实现、历史性成果的取得,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改革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有关改革的重要指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抓落实”是其中强调最多的,也是历次改革会议上出现频率最高的。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改革的一切难题,只有在落实中才能破解;改革的一切措施,只有在落实中才能见效;改革的一切任务,只有在落实中才能完成。否则,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手中就有了鲜蜜。”改革刻不容缓,落实只争朝夕,但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落而不实、抓而不紧现象。有的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只到膝盖不落地”;有的方案出手就放手,不指导、不督察,“管生不管养”;有的热衷于喊口号、表决心,以“作秀”代替“做事”,把“说了”当作“办了”,“口头胜红头”,等等。
        改革到了今天,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落实。只有砥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强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笃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雷厉风行、久久为功,改革蓝图方能化为现实美景。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张顺亮)
河南省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21-202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56号 电话:0371-55156812 传真:0371-55156812
网站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7769号-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27 08: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