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曾在《论衡》 一书中有言: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意思是说,品德端正的人不惧怕凶残的老虎,唯独惧怕造谣诬告、搬弄是非的人。纵观历史,诬告这种怪象似乎并不鲜见。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文侯派乐羊率兵进攻中山,三年后得胜归来。论功行赏时,魏文侯搬出一箱子诽谤乐羊的书函给他看,乐羊说道:“此非臣功,主君之力也。”
乐羊是幸运的,因为魏文侯“藏书任将”,所以没有受到诽谤诬告的陷害。但历史上有许多忠臣良将却没有这么幸运。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作战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刻,被秦桧、张俊等人诬以“谋反",一代忠良最终被残害于“莫须有"的罪名之下。
同样被“谗夫”所扰的还有明朝后期大文豪袁宏道。他进入官场后,坦陈应酬和公务虽苦,但真正让他心力交瘁的还是防不胜防的明枪暗箭,说“唯有一段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海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逃遁无地。难矣,难矣。”他觉得,那些诽谤诬陷之辞,没有来头,没影没踪,让他无法躲避掉,这样的日子真没法过。
由此可见,诽谤诬告的“杀伤力”是不小的, 其手段亦可谓花样百出,或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或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或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不仅扰乱视听,还败坏风气,无不让后来观史者唏嘘慨叹。
所幸, 历朝历代都不乏“亲贤臣,远小人”的明君良相。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自领兵出征辽东,让房玄龄留守京都,授权"便宜行事”“不复奏请”。在长安,有人当着房玄龄的面诬告他谋反,玄龄把告发者送到了太宗行军驻地。太宗听说是告发房玄龄谋反,便喝令推出去腰折。这样做不但体现了对房玄龄的信任,也杀一儆百,无异于纯正了风气。唐太宗时期能出现史上著名的“贞现之治”,与他“公听并观”的为政之道不无关系。
历史洪流奔涌向前。在当前深化改革形势下,少数心怀叵测者受封建恶习影响,为了一已之私不惜用诬告之法,要么借正风反腐高压态势下对腐败“零容忍”的时机,故意捏造“腐败线索”中伤他人;要么看到别人成绩多、进步快,就歪曲事实,乱写信乱告状,妄想干扰视听、制造混乱局面。凡此种种,不仅挫伤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搞乱了和谐纯洁的单位风气,还破坏了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态,影响极其恶劣。
不放过一个腐败分子,但也决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态度。君不见,自去年以来,湖南、江西、山东、浙江等多个省市纪检监察机关,陆续通报数十起诬告陷害党员干部典型案例。各级对不实举报及时予以澄清,为蒙冤受屈者减负,对于开拓进取者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当前,各项深化改革部署不断深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需要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拓荒开路。可以想见,改革者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必然会触动部分人的“奶酪”,有人定会不期然遭受非议甚至诬告。当此之时,扫清诬告雾霾,让改革者得到应有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实为有助于改革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励干部作为,拿出一些专门的举措来,让改革者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让干事创业者全身心投入到开新图强的工作,建设天朗气清的工作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不可少。坚持严管厚爱,既强化责任约束,又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以担当激励担当,用实干牵引实干,定能鼓舞更多人不畏风浪,不惧雷霆,顶住压力、担起风险,轻装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