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东1981年从郑州地质学校毕业后,30多年来,一直在野外从事地质工作。在2007年至今的8个年头里,他抛家别子,在环境恶劣、险象丛生的非洲荒漠中,整整工作了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和他的队员们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享誉中外的找矿奇迹。
不畏艰险 英勇善战
2007年,河南省地矿二院走进非洲几内亚,开展铝土矿地质勘探工作。这是他们第一次承揽国外的大型勘探项目,他承载了全院职工“走出去”的梦想和全部的希望。年过半百的卢耀东受命任该项目总工程师。
在几内亚的矿区,毒蛇猛兽出没无常,施工时,在林中经常碰到成群的猩猩、狒狒向人嘶吼示威,还有河沟里凶猛的鳄鱼,更有那随处可见的毒蛇防不胜防。更为严重的是当地艾滋病、疟疾等恶性传染病肆意蔓延,其中,艾滋病感染人群占40%以上,这让天天与当地工人共同工作的队员们时刻都处在生命的威胁中,他们中有90%以上的队员都有一次或多次患疟疾的经历。在健康和事业之间,他们无怨无悔,都选择了事业。
几内亚地处高温干旱区,中午12时到下午5时室外温度高达43摄氏度。通常工作一会儿就要拧一拧衣服上的汗水,再穿上满是汗渍的湿衣服。每天早上7时前出发,晚上8时才回到营地,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那段时间,卢耀东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瘦了20多斤。卢耀东面对恶劣环境,忍受着思乡之苦,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追逐着在几内亚地质找矿的梦想。
几内亚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野外地质工作只能在旱季的半年内实施,从预查到勘探都需要在一个旱季内完成。施工现场,几十台钻机铆足了劲头,为了抢时间,上下钻机的地质队员们猫着身子跑步上、跑步下,整个工地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场,工人们不是工作而是在战斗。由于工作强度过大,有时开会超过20分钟定会有人睡着。有一次,卢耀东开车去矿区野外踏勘,从一个作业点到另一个作业点,人就像灌满柴油的机器开足马力四处奔跑,两天内只睡了五六个小时。收工回来,他的脸上因厚厚的灰尘被汗水冲得沟沟洼洼,像一幅矿区地形图。开饭前去洗脸,他好长时间没回来,队友们找遍了厕所、澡堂等角角落落,最后发现卢耀东在车里,一手拿着踏勘的图纸,趴在方向盘上睡着了。
无私奉献 事业至上
在几内亚矿区的二期铝土矿勘探出国前5天,卢耀东年迈的父亲诊断出癌症并且已转移,身为儿子的他,离家30多年了,只因一个“忙”字没能膝前尽孝。作为长子,他是多么渴望能够陪伴在父亲病床前尽一份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可在孝道和事业的天平上,他毅然选择事业。在临出国的前一天他将父亲安排住进了医院,将照顾父亲的重任委托给爱人。临行前,病床上父亲颤巍巍的双手紧紧拉着他,久久不愿松开……
至今,他家也只有一套不到5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小房子,每次80多岁的老母亲或岳父母过来,他和妻子都要搬到地下室去,这样好腾出地方给老人住。多年来,他从未给组织提过要求,添过麻烦。
6年前,他的女儿刚参加工作,他就要求女儿去几内亚矿区,与男孩子一样做野外工作,这一干就是5个年头,直到女儿结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争气的女儿无论是爬山测量高陡边坡,还是下水丈量河道,以及在潮湿而且时有鳄鱼出现的河流附近进行水文调查,都没有掉过队,有时甚至冲在前面。女儿结婚后,他又将心爱的女婿“发配”到了非洲矿区。
成果卓著 享誉中外
卢耀东和他的队员们,为了国家的地质事业,不远万里在异国他乡,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凭着“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英雄气概和团队意识,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共完成地质填图2269平方公里,采集加工样品5万个,完成工作量的产值达3亿元,探明优质型铝土矿资源量近50亿吨,相当于河南省保有资源量的6倍,相当于我国国内保有资源量的2倍。
前往矿区验收该项目的评审专家组,审查了他们的勘查报告后,用“三个没有想到”来评价他们的工作:“勘探速度这么快没有想到,勘探质量这么好没有想到,勘探成果这么大没有想到!”
该项目经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李廷栋院士等专家鉴定,“总体成果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卢耀东和他的团队所完成的几内亚铝土矿项目,还先后获得了中国矿业国际合作“最佳勘查奖”、“河南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第一名和“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以及2013年“全国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几内亚项目部被授予河南省“工人先锋号”,卢耀东本人也获得了2011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卢耀东和他的队员们的顽强作风和创造的找矿奇迹,也赢得了几内亚当地官员翘起大拇指高度称赞:“中国人了不起,中国人太棒了!”
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火正德带领20多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前来看望卢耀东和他的队员时,称赞这个伟大而了不起的团队:“你们是第一批在几内亚勘探大型矿床敢吃螃蟹的中国人,你们为中国争了光,因为有了你们,让我感到自豪!”2012年2月20日,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在几内亚视察工作期间,专门视察了该院几内亚项目部,看望慰问工作人员。郭书记说:“你们辛苦了!只知道你们走出来了,没想到走出来的队伍这么大,走出来的这么好,取得的成绩这么好,你们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为河南省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