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中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属“言语”科,善辞令,但同时他也是个成功的商人,在孔子弟子中最为富有。
这么看来,子贡问老师的这句话重点应该在“富而无骄”这句。他既然问到了“无”,那么在他心里应该还有一个“有”,即“贫而谄,富而骄”。
一个人拥有了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财富,则有可能过度自信,从而自以为是,滋长出骄傲的心理,表现在外则是对人的傲慢无礼,这就是“富而骄”。反之,过于贫困则有可能会让人产生不自信,面对富人会有自卑心理,从而曲意迎合,失去平等权和话语权,这就是“贫而谄”。
子贡认为他已经超越了“富而骄”,达到了“富而无骄”的境界,应该是自以为自己修养还不错,所有才有此一问。
孔子并没有否定他也没有夸赞他,只是淡淡的来了一句“可也”。意思就是:还行吧,凑和。随后孔子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从而指出了子贡进一步的学习方向和拓展空间。
“贫而无谄”和“富而无骄”是人在贫富境遇下的向外追求,虽贫但对人不卑不亢,虽富但对人态度谦逊。但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是一种向内的追求,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证明自己,自己本身就圆融和自洽。
没有“道”和“礼”的加持,“贫而无谄”和“富而无骄”是虚浮无根的,有可能是不能持久的,会随着贫富情况的变化而改变的。但如果心存“道”,那么即使贫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会“不改其乐”。如果心存“礼”,子贡就不会把“富而无骄”作为最高的修养。
其实贫富的区别不过是人的规定罢了。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颜回已经超越了贫富,而子贡,却还紧紧抓住贫富不放。颜回已在道中涵泳,而子贡只能算是庄子说的“小成”。所以子贡也自认为比不上颜回,发出了“赐也何敢望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