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提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命广度深度和生命长度的问题。
生命的长度无法预料和把握,其广度和深度倒是能自己做主几分,努力努力或许能由小知升级成大知。
人最怕封闭自己,困在自己现有的知识领域中,即庄子说的“小成”,但是越封闭则越自信,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法认识到人的有限性,觉得他自身就是真理,这样就变成了蜩与学鸠以及斥鴳。如果那三种小动物的认知边界拓宽了,就会理解鲲鹏的图南之志。也或者能“知止其所不知”,就不会嘲笑鲲鹏了。
对于知的追求,庄子在《养生主》篇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而已矣。”
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来对抗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那么人就会疲于奔命。
究竟该怎么做呢?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你,通过“知”来进“技”,技到最高境界则近似道,道即自然,弄懂了道,则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才能应万物而无穷。
对于“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篇提出“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在《齐物论》篇中却推翻了该说法,变成了“...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紧接着下一句把大小都给说没有了,全都给“齐”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如果能超越自身的立场看问题,则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但人总是处于某种关系和利益之中,往往跳不出来,做不到“莫若以明”。你我皆是,你我皆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