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于征,今年的中秋又到了,但人事消磨,早不再偏重三五,中秋也似乎成了节日符号。
晚上九点,去接女儿放学,路上一直在想刚看的一部没什么意思的电影,反思为什么我还坚持看完了。不知不觉走到了小区围墙外,一抬头,桂华流瓦,耿耿素娥欲下。恍悟却是中秋胜景了,思绪也飘忽起来...
月光下,陈国的一位少女在芳草地上漫步,月溶溶,月朦胧,照见美人如画,静谧而神秘。心仪她的男子,远远地欣赏着她,欲近前却踌躇,满心忧伤,不觉唱出了《月出》之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美人不可求呀,待“之子于归”,若能“言秣其马”,那也是一种慰藉吧?
中夜转冷,风入枕席,晚年的渊明先生,感气变时易,长夜难眠,欲诉无人,只能“挥杯劝孤影”,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少壮之时,他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志,此时却只能感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掷”字下的太准确了,谁不是被日月从年轻“掷”到了年老呢?但诗人壮志尚未酬,岁月忽已晚,怎能不思之一恸?先生虽时有忧思,但终究胸次洒落:“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无心而任化,即与化为体。
初唐诗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诗人面对大自然的春、江、花、月、夜,不由得对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进行叩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叩问之后,诗人对于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有限却更满足了。“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被世界等待的人,世界也因每一个生命的存在而美好。
渔阳鼙鼓动地来,风尘澒洞昏王室。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伟大的诗人杜甫把自己的妻儿安置到羌村后,怀着一颗“葵藿倾太阳”的赤心,只身奔向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希望为国家效力,不料半路被叛军所俘,软禁于长安。某个夜晚,遥望皓月当空,交光清夜,思念妻儿,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从对面飞来,别是一番深永滋味。
北宋的苏东坡,谪居黄州,与友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之上,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写出了千古名作《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熙攘逐利之辈,千载之下读之,是否会幡然醒悟?
南宋主战派词人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被贬归家途中,近中秋之时泛舟洞庭青草,看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象,对照自身不禁道出了“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铮铮豪言。诗人又何尝不是“表里俱澄澈”呢?月乎?人乎?俱双清,难分清。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渐渐成长,你认识了月,月也认识了你...
“妈,我们走吧!”猛然惊觉,女儿已在我面前,笑语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