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我,退休前在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矿院(原地质二队)工作。我是在21岁那年从西安地校毕业后,无条件服从国家的最需要到工作条件最艰苦的新疆去工作。
1959年9月,我和同学们唱着《勘探队之歌》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到新疆地质局后,我被分到了第三地质大队,在中苏边界的一个铜矿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我们普查小组6个人,当时条件有限,外出和运输物资主要靠骆驼和马,组里只配备两匹骆驼,负责驮运我们的行李、帐篷和食物。每人分配给一匹马,供我们远路时骑行。工作的矿点离分队很远,听说要走三天的路程才能到达目的地。记得当时是十月初,当地天气多变,出发的第一天下午就突然下起了暴风雪,狂风夹着暴雪,使我们的帐篷搭不起来。想做饭又找不到干牛粪,饭也吃不成。在冰天雪地里,我们6个人相互依偎着休息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早上,我们才在维吾尔族翻译的帮助下向附近的牧民要了点奶制品充饥。接着就继续上路走了几十公里,当太阳西斜时,我们才停下来搭建帐篷、生火做饭。疲惫的我们很快就沉沉入睡了。到半夜时,被帐篷外的骆驼不停地叫唤声惊醒,大家起来用手灯一照,原来离我们几十米远的地方正围着一群狼,朝我们不停地嚎叫。我们赶紧放枪,枪声吓跑了群狼。第三天清早,在小路旁和泉水边发现很多被狼群撕咬过的动物残骸,这时,我们才感到很后怕。
到达矿点附近后,我们一般是留一个人在家看门兼做饭,其余5个人出去跑工作线路和地质点。记得从出队、工作、到收队,近二个月里,我们住过羊圈、睡过地铺,但大家心里都想着地质找矿,想着国家,根本不知道辛苦和困难叫啥。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们分队里还有两个女孩,因为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她们不敢自己单住,就跟我们十多个男同志住在一个帐篷里。到现在我还能记住她们的名字,一个叫王家秀,另一个叫赵惠莲。
还记得有一天,寒流突然来袭,气温一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几度,把温度计都冻破了,这样的天气大家很少经历,于是就全副武装,把皮衣、皮裤、棉裤、毡帽、皮手套、毛皮鞋或者毡靴等所有能抵御寒冷的东西全穿上,继续开展工作。
如今回想我第一次出野外的经历,一切都历历在目。我想说的是,地质工作的确是个很艰险很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但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的伴随下,我们老地质人凭着热爱和执着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相信今天的新一代地质人,在掌上电脑、GPS、数码相机等高科技的指引下,必将把地质事业推向辉煌的未来。
口述 原思庆
整理 黄学谦 樊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