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中秋节是一个令人翘首企盼的节日,过节那天,大人忙,小孩儿更忙。
那时候,农村穷,月饼也算是稀罕物儿,过节能吃上就是不错的了,很多人家都舍不得买月饼,大部分还是自己做,那做出来的,确切地说,其实是带着浓浓中秋节日味道的披着月饼外衣的馒头。记忆中每逢节日那天,大人便用发酵好的面,细心揉均匀后包入红糖或者碾碎的“芝麻盐”(芝麻碾成粉末后加入食盐),然后在直径约20厘米的木制月饼模具里均匀地撒上面粉,放入面团,用力挤压使之定型,往案台一拍,“啪——”一声巨响,月饼应声而落,最后入蒸锅,40分钟之后,“月饼”就“闪亮登场”了。遗憾的是,待蒸熟之后,月饼上面雕刻精致的花纹已基本上没了踪影,跟圆形扁馒头没什么区别了!还记得少不更事的我在第一次看到熟了之后花纹几乎消失、漂亮不再的月饼,痛哭着叫妈妈重新做,因为月饼做好了,邻里之间还要相互赠送,虽说各家做出来是一样的东西,传递的却是弥足珍贵的情谊。送月饼的活儿都分配给各家的小孩,要是拿给邻居没有图案的难看月饼,那多没面子!月饼啊!你承载了多少家庭简单的幸福、浓浓的邻里情、节日的温馨还有儿时的欢乐……
童年的记忆随岁月的流逝渐渐模糊,但给我印象极深的是那月饼模子,许是年代久远或的缘故,模子边上有细小的裂隙,但在我心中仍将它视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那雕刻之人的手艺令我敬仰无比!我们所用模具梨木质地,其上雕刻的花纹是一幅嫦娥奔月图,祥云映月,嫦娥仙子的身姿曼妙飘渺,凌空而起,栩栩如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企盼和向往。
月饼模具不是家家都有,一个村子仅两三个而已,因此,到中秋这天,家家要做月饼,就得提前准备,面还没有开就得出去借模子。这个借模子的活儿一般都分给家里的小孩儿,这个可不是个轻省的活儿呢!通常情况下,先去模子的主人家,幸运的话,可能一次就借到了,不巧被别人借走的话,就得顺藤摸瓜,一家一家往下找,有时得找大半个村子,但那时的我和小伙伴儿们对分配的重任依然雀跃不已、乐此不疲。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几乎天天过节,月饼也在时代背景下华丽转身,五颜六色、异彩纷呈,几乎每个都是精粹,不要说吃,单看一眼就能让人流连忘返,但无论多么璀璨夺目,终觉少了一些实在的味道。中秋来临之际,我耳边又响起了那遥远的“啪啪——”声,从心底开始默默怀念和品味这已然老去的传统,思念远方的父母和邻居,还有那月光下一起追逐嬉戏的小伙伴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