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體
 
...
 
《我爱儿子》与关于此文
2014年01月15日 14:38 访问次数: 作者: 汪晏坪

我爱儿子,胜过爱我自己,大凡做母亲的都有这种感觉。

儿子五岁半的时候,长得清秀、文弱。生他的时候我难产,受尽一天一夜的折磨,还是送上了手术台。听医生说,一到这个世界,儿子就大睁两眼,很用劲地啼哭。我凝视着襁褓中的儿子,说不出是不是欢喜,但我做梦都盼望拥有一个美丽的女儿,但他却是男孩。于是,在旁人的诧异中,我给儿子起个小名叫错错。

一晃眼,儿子在解东二小上了学前班,看着他和小朋友们蹦蹦跳跳跑进校门,我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

儿子十分喜欢画画,两岁时就整天缠着他外公在地上画火车,要是大人忙不理他,就噘起小嘴,用不吃饭来抗议。于是去年暑假,我把他送进二小美术班,请殷海河老师辅导他。老师带他们去写生时,儿子似乎连个画夹都背不动,走在队伍里一摇一摆的,显得那么吃力。我要陪着他去,可儿子不肯,只好千叮咛万嘱咐,目送儿子挤上汽车。待儿子写生归来,浑身都汗透了,小脸晒得红里发紫。可给他买冷饮的线一分也没花,我心痛地抱住儿子,不知说什么好。美术班结束,儿子画了张大老虎送到郑州参赛,并顺利地入选了。儿子渴望得奖,但半年来却杳无音讯,儿子常常偏着小脑袋想啊想,弄不明白为什么。我告诉他“别人画的比你好”,儿子天真地说:“我再画一张更好的”。

今年学生艺术节,儿子被选上参加“六一”书法绘画比赛。先画的是一支圆头圆眼爬在树叶上唱歌的蝈蝈,后又改画会唱歌的毛驴。儿子自己想象着毛驴唱歌的样子,伸着脖子,张着嘴,腿一抖一抖地扭着屁股。儿子模仿给我们看,逗得大家捧腹不止。有时画得太累,儿子想出去玩,我不许,他就站在阳台上,痴痴地看小朋友们玩耍,有时还会偷偷溜出去玩一阵,怕我知道打他,总是在我没发现就早早回了家。家里他练习画的画,怕有一尺多高了吧,但儿子仍勤奋地画着。参加比赛那天,儿子戴着参赛证,提着油画捧,神气地走进赛场,小脸上充满了自信,这回总算如愿得奖了。当他得知这个喜讯时,只是低着头偷偷地笑。

儿子也象其他小男孩一样贪玩,玩的花样都是我闻所未闻的,象把啤酒瓶盖砸平,用来斗着玩,有花纹的还美名曰“花皮”。儿子还爱捡些破铜烂铁什么的,家里都快赶上收破烂的了。捡来的瓶盖、马赛克、烂铁块以及各种各样的瓶子,儿子都当宝贝似的收藏着。我嫌碍事常偷偷地扔掉,儿子发现后就跟我闹。我生气地说:“长大你去拾破烂吧。”儿子倔犟地说:“我就想拾破烂!”没办法,只好在家里给儿子一块属于他的天地。儿子有时也不听话,有次他从我包里拿了5块钱,攥在手里还没捂热就让他外婆发现了。于是,儿子绘声绘色地告诉他外婆,是在哪儿哪儿捡的,他外婆竟信以为真。当告诉我的时候,我却不相信是捡来的。晚上吃饭时,大家反复审问,儿子终于承认是从我包里拿的。我怒极,照他屁股就是一巴掌,儿子不服气:“你给我钱就知道叫买吃的,我要买画片!”我吼道:“那也不能偷!”大概是我脸色太难看,连一向疼他的外公、外婆也默不吭声,儿子嘴角牵了几下,却不敢哭,反用小手揉着屁股说:“你打得一点儿不痛!”此后儿子再也不拿钱,星期天时还会帮我拖地,从楼下往楼上提煤球。我怕他累着,不让他做,可他总抢着干。我知道,外国人专门培养子女的吃苦精神,训练子女的自理能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我也知道孩子吃点苦好,可真的让我去那么做,我却完全是个溺爱孩子的妈妈了。

儿子从不打架,每每看到儿子玩罢带伤回来,我就生气,总要反复盘问是谁打的,怎么打的,有时气极还教儿子怎么还手。儿子看我一眼:“你不是不让我打架吗?咋还教我打架呢?”我一时语塞,竟觉得自己连儿子都不如了。有次,一位小朋友把儿子鼻子打破了,我一看儿子满脸鲜血,就大声训斥那男孩,儿子拉拉我衣角:“妈咪,不要紧,你就别吵他了。”说罢,自己去水管洗鼻血了,在儿子面前,我又一次感到汗颜。儿子自尊心很强,干什么事总想得第一,要是得不了第一,就会难过好几天,直到再得个第一,才会快活地去玩。

 望着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听着儿子童稚地说:“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我感到骄傲,感到欣慰。在儿子身上,我找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看到了希望。

关于《我爱儿子》:
  散文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阅读别人的散文,特别是古今大家散随的文字,使我似乎觉得此类文字大许须要如法炮制。散文之散,不是互不关涉的那种散漫,而是散随文字的深处,被一种思想、意图、价值、审美意识等等,维系着。于是,文字虽然信马由缰,但挥之则去,招之则来,表面看得它们互不牵连,内里却滚烫着作者悱恻的赤子之情,幽发之思。
  你的这篇散文也是不错的。如果能够抓住儿子身上的童趣,深深凝聚之,广博发散之,此篇肯定会更好。例如,儿子偷钱。孩子虽小,行为也是有依据的。他偷钱,是因为他特想买连爸妈都觉得应该的物事。妈妈打他,他应该是不干的,应该与妈妈理论的,大闹的。因为人为概念上的那个偷,太表面化了,太肤浅了,根本制约不了孩子心里的那个念想。这是深化,把事件层层推进的时候,事件所蕴积的内涵便会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收获。再如,孩子挨打不还手。孩子不还手的意图,超越了妈妈教育儿子不打人的意图。等等。这样去分析、演绎事件与人物心里的微妙摇迤,并捕捉它,进而形成散文式文字,会不好吗?点评者:韩达(焦作作家协会主席)

河南省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2021-2022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56号 电话:0371-55156812 传真:0371-55156812
网站备案号: 豫ICP备2022017769号-1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27 08: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