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一个上午,我慢慢翻开了由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鉴史问廉》,细细地品读着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不禁感慨万千。历代的清官廉吏们用他们掷地有声的实际行动,为后人留下了为官清廉、心系百姓的一个个千古佳话。虽然经过了数千年历史长河的荡涤,但这些佳话和美谈依然如香醇的美酒一样历久弥新、回味悠长,为后人所仰视和爱戴。
书中记载清官的一一实例无不令人感动。其中,包公“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堪称为官学习的典范。相传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众所周知,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据《宋史 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上司和权贵。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按照进贡的数目制作砚台,不允许多做。民间传说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砚台偷偷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纪念,包拯发现后,径直将砚台置于水中。于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包拯的清廉,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并为后人所景仰。
在南阳府衙,位于府衙三堂前面的内宅门上悬挂着一条木鱼。相传东汉中平三年,羊续任南阳太守。羊续初到任时,郡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南阳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退让再三,这位郡丞执意要太守收下,扭头就走。郡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堂外内宅门的大梁之上,经过风吹雨打形成鱼干。后来这位郡丞又送来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拉到内宅门外,指着内宅门大梁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呢,已经成了鱼干了,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
郡丞深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后来,人们感念羊续高洁的品质,将他称为“悬鱼太守”。从此,“羊续悬鱼”这个成语成为官员为政清廉的代名词。羊续的清廉,也成为又一个为后代传颂的佳话。
孔子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的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几千年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纵观中华文明史,“廉则兴,贪则衰。”的铁律已经反复被历史所检验和印证。回眸历史,倾心聆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让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时刻怀揣着一颗敬畏感恩的心,心系百姓,不忘廉洁,警钟长鸣,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为单位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