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王屋山下脾性倔强的愚公老人,夙兴夜寐背起一种信念,殚精竭虑扛起一种执着,众志成城担起一种大义,硬是让“帝感其诚”将王屋、太行二山移走。
少年时期,《愚公移山》是人们必学必背的“老三篇”之一,当时正直农业学大寨,老家墙体上到处可见标语口号,在我脑海中记忆尤深的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和毛主席在《愚公移山》中提出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精神激起了人们与天斗、与地斗的热情,丘陵山区架起了道道彩虹般的水渠,人造小平原贯穿河谷上下,兴修水利、打造农田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主要任务。那时,到愚公的家乡参观学习,也成为我外出走访的目的地之一。
二零一七年十月十六日至十月二十日,院党委组织党员到愚公移山精神的源发地—济源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接受党性教育培训,让我们实地体验愚公精神,实现了我少时的梦想。几天的培训和现场教育,深化了我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一、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大智不愚,智叟小巧不智,愚公和智叟的智和愚,谁智谁愚,反映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衡量的是公与私、忠与伪、义与利、廉与耻、苦与乐、大我与小我、大智与小巧。
寓言故事里,故事角色的命名确实故意“错位”。深受交通阻塞之苦的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其看似非常的移山壮举,实则是有走出大山的宏大理想做支撑;自命不凡的智叟对愚公的移山举动“笑而止之”,显得“固不可彻”,鼠目寸光,愚不可及。“愚公”和“智叟”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衬。
二、愚公之大智,高在战略定力。每一次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无不源于适时准确的战略判断。面对大山封门的生存困境以及因应接踵而至的困难挑战,愚公没有像智叟那样闭目塞听、畏首畏尾、固步自封,而是自觉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思未来,对移山大业胸有成竹、对风险挑战洞幽烛微,以思想的破冰引导行动的突围。
三、愚公之大智,贵在信念坚定。山高万仞,人力有限,但愚公不向险阻低头,认定只要不停干下去,高山也会“何苦而不平”。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愚公直面智叟的质疑、怀疑甚至讥讽,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衷,直至“帝感其诚”,令人移走二山。
四、愚公之大智,难在笃行不止。在智叟眼里,叩石垦壤、寒来暑往,何其“不惠”。然而,在愚公看来,舍得下苦功夫的干劲、向前掘进的韧劲、代代接力的后劲,正是改变命运的支点。他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世代无穷挖山不止,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五、愚公之大智,重在实干当先。“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愚公移山时的最大特点就是干,就是真干、实干。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愚公埋头实干的精神激励着子子孙孙保持干实的态度,而干实的成效又成就了光辉的事业。
由此看来,愚公移山具有无比丰润的精神内涵,“愚公之大智”之所以备受推崇,根本原因在于其战略定力、坚定信念、笃行不止、实干当先的精神内涵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气质高度契合,与国家进步、时代需求高度吻合。
愚公移山精神,需要在薪火相传中发扬光大。济源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也是我院多年前的驻扎地,老基地。大山横亘,愚公叩石垦壤,成就了一个千古美谈;我院不少前辈,可谓愚公后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创造了二院一个个发展奇迹。
我院坚持“走出去”发展,在发扬“愚公移山”、“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同时,创造了“几内亚”精神,使一个在全局名列末尾的地勘单位一跃步入到第一方阵。可以说,二院近些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坚定信念、苦干实干、“挖山不止”的奋斗史、创业史。
愚公移山精神,需要在干事创业中焕发光彩。干事创业,发展经济,是保持二院繁荣的根本保障。当前,矿业经济低迷,国家经济处于战略转型期,发展中面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的种种压力;推进改革、发展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我们更加需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积极主动作为,破关夺隘、攻坚克难,用火热的发展实践让愚公移山精神的光芒焕发得更加璀璨。
愚公移山精神,需要在开拓进取中增添活力。愚公矢志不移地移山,是为了改变现状,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这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创造新生活的精神就是开拓进取精神。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心任务和工作中心。作为基层地勘单位,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锻造新思维,不做墨守成规的“智叟”,善做敢为人先的“愚公”,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让愚公移山精神在提升二院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命中增添活力。